约翰·沃尔夫冈·冯·歌德,他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。
歌德生活在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,当时的主流是消极浪漫主义,很多人的作品脱离现实,拒绝反映生活。
唯有歌德独立坚定,坚持现实主义才是真理,他的作品从现实出发,客观反应自己的想法。
歌德最著名的一句话歌德是名言:真理属于人类,谬误属于时代。
歌德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问题。
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视角看,人类一直在探寻真理,并终将揭示真理,所以说“真理属于人类”。
但是,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,人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,比如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。
不管在某一特定的时段人类会产生多么荒谬的认知,都将被真理所战胜。
所以,谬误只属于某个时代,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纠错并重新回归真理的轨道。
歌德这句话,对仗工整、充满哲思、铿锵有力。
为什么说歌德是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约翰·沃尔夫冈·冯·歌德,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,戏剧家、诗人、自然科学家、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。
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《葛兹·冯·伯利欣根》;1774年发表了戏剧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而出名;1794年完成了个人代表作《浮士德》。
歌德不仅善绘画,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,其创作囊括抒情诗、无韵体自由诗、组诗、长篇叙事诗、牧童诗、历史诗、历史剧、悲剧、诗剧、长篇小说、短篇小说、教育小说、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、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。
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(1774)、诗体哲理悲剧《浮士德》(1774~1831)和长篇小说《威廉·麦斯特》(1775~1828)。
《少年维持之烦恼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,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,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。
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创作的辉煌成就,是同他对这一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分不开的。
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突进运动,倾向于浪漫主义。
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“病态”,转向古典主义。
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,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。
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。
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,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,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。
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有多少行余行。
歌德在1770年就开始酝酿到1831年才全部完稿的伟大诗剧《浮士德》,《浮士德》是他一生进行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。
这部诗体剧作分上下两卷,长达余行,它是与荷马的史诗、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世界名著。
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。
恩格斯曾说歌德时代的德国“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”的,但在“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”。
当时德国文学的伟大成就,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歌德的努力而达到的。
歌德在1774年2月,只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,就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。
这部书信体的小说,使年龄才25岁的歌德一下子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。
这部小说风行欧洲,连一生过着戎马生涯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,先后看过7遍。
歌德还是德国抒情诗的创始人,一生写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。
他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的,除戏剧、小说、诗歌外,在文艺理论、哲学、历史学、造型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也都非常突出。
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,他的创作和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很可观的。
《歌德谈话录》一书怎样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?
歌德深受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影响,所以他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。
但是他也受到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影响。
他很推重康德的《纯理性批判》,承认有先验的和超验的纯理性,单凭感性经验的知解力不能窥透自然界的秘奥。
但是他又认为康德之后,德国哲学还有一件大事要做,这就是“感觉和人类知解力的批判”,其实这正是英、法启蒙运动中洛克、休谟、霍尔巴赫之类唯物主义倾向较明显的学者们所已做了的事,他们都是反对超验理性的。
一方面肯定超验理性,另一方面又强调要研究根据感性经验的知解力,歌德始终没有解决这个基本矛盾。
从他坚持文艺要从具体客观现实出发,反对从理念或抽象观念出发来看,他的唯物主义倾向的比重显然较大。
歌德关心思想方法,首先从自然科学出发。
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牛顿为代表的“分析法”,即把整体看成是由其中各部分因素拼凑成的机械观,而提出他所说的“综合法”来代替,综合法就是根据“有机观”,不去孤立地分析个别因素,而要考察全体中各个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。
这实际上就是辩证法。